【
仪表网 仪表标准】近日,《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传输规范(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编制小组已完成起草工作,按照《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现公开征求意见,于2023年1月15日前,反馈至tianyuan@th.btbu.edu.cn。
主要起草单位: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地互通科技有限公司。
为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多数研究和工作开始投入到在线监控中,实现由“点末端监控”向“全过程监控”的转变,对场地环境信息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在监控(监测)
仪器仪表与数据监控平台之间进行的实时数据传输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场地污染信息获取手段逐渐由单一向多手段、多方法综合发展,基于多源大数据视角建立统一框架下的多平台多时相信息数据采集与识别技术是实现场地污染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关键。但是每个监测系统理解不同,各自的扩充方式、扩充内容都不一致,因此,急需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定义,建立场地环境信息采集、识别与分析、数据结构化与格式化以及物性匹配的标准化方法是首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本标准是针对污染场地环境信息数据采集传输的具体工作要求对《污染源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 212-2017)的扩展,针对主动式节点数据反馈、被动式节点数据反馈与主动式节点多跳数据传输,构建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传输技术规范。同时针对污染场地,增加了应用场景和不同场景下监测参数和设备的选择。本标准期望为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的传输提供参考标准,对促进场地污染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做到传输规约和数据格式的统一、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实现信息交换畅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本标准包括四个方面:(1) 基于无线通信的污染场地信息传输适用的应用场景;(2) 监控(监测) 工作要求;(3) 数据通信方式;(4) 数据传输协议
目前场地污染信息逐渐呈现多尺度、多来源、多维度、多类型、大信息量等特点,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场地污染信息的深入挖掘和高效管理。因此,场地污染环境数字化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可为场地污染防控及修复决策提供技术与平台支撑,满足我国场地环境污染防治的现实需求。本标准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各项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促进场地污染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做到传输规约和数据格式的统一、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实现信息交换畅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无线传输具有实时性强、可对各监测点仪器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监控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的传输容量大、数据传送速率高、通信费用低等优点。现代化先进的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等实现监控自动化,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测,提高监控对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投资的社会效益。